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 访问量:259266

彭常安

PENG CHANGAN
彭常安

充满哲思的艺术之路一一读彭常安绘画有感

2019-10-21 15:38:29 来源:雅昌艺术网  作者: 陈荣 

“人生只是一个向往,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。向往必须有对象,那些对象,则常是超我而外在。”(钱穆语)

当彭常安在向我描述他的创作理念与系列作品时,从他那饱含深情的辞藻里,我读出了他内心世界的向往和归宿。

近年来我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探索,目光所关注的恰恰与彭常安先生是如此的一致和相似。因此,当他讲述创作《父亲的果园》《守望尘世》《家山无双》《梦里桃乡》等系列作品时,他那看似平静,却句句敲击在我心窝里的话语,无不引起我内心的激荡和心灵的共鸣。如果说,《父亲的果园》《家山无双》《梦里桃乡》是其离家归乡后无时无刻不在的故园情怀的话,那么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和对幸福人生美好的祝愿与期盼,则体现在其《守望尘世》对日新月异的城乡变迁和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现状的忧思。他常说:“一个人应该有对社会的责任感(当然这个也包括对家庭的),还要有对自己事业的责任感。艺术家的责任感则应该是对艺术创作持真诚的态度,艺术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,对当下社会发展要关注,要有责任的去思考、去创作。在中国,艺术除了审美功能之外,还应有‘呈教化,助人伦’功能,这在中华几千年的文脉中,已深深地浸入中国人的骨髓里代代相传,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。”在这种思想指导下,其作品具有情感,充满温度,直面生活;其探索之路沿习了学院派多元的绘画语言;具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传递出其关注当下忧思未来的深层意义。

色彩和用笔,是他对希望的向往

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彭常安,治学严谨规范,艺术范式多样化的研究与探索模式,使其艺术追求因心造景,由景写心,超越了事物表象,直抒性灵的内心表达。因此,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故土家园时,他摒弃了对事物表象的描摹,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思考,并试图运用同一景点不同的表现手法,传递出更高的精神指向——那就是关注生命成长,关注生态环境变化,关注生存与梦想的更高层次的思考。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观察、去体悟、去描绘,我们就能从他艺术中,看到其艺术探索的不同呈现形式与心理变化。在这些作品中,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向我们传递他对父亲的爱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和对土地、对家乡、对生活的热爱,这些作品有风霜雨雪中的坚韧与愁畅,有朝阳晚霞里的奋进和希望,有梦想实现的欢乐和对生命的礼赞。

彭常安喜欢用色彩来描绘生活,述说情感。他对黄色,特别的偏爱,如梵·高般。他说:“黄色是阳光,是希望,是生活中最美的向往。”吴冠中评梵高时说:“他扑向太阳,被太阳融化了”。彭常安把他对故土的眷恋,对父亲的爱都化作了这七彩斑斓的色彩,将他这份浓浓的情都呈现在了笔下。眼前那幅《又见三月梨花开》,黄色调贯穿画面、天空和大地,连自然界中的白色梨花都被他赋予了黄色基调,给人暖暖的温情与浓浓的爱。在这幅作品中,似乎让我看到了一个身影,怀着对先祖的思念,紧随着人们行进在大地上。那盛开的油菜花、梨花、桃花仿佛在讲述着生命的故事。春天来了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欣欣向荣,生生不息。

本乡新说,“人类的思想方法与乡土有关,也随着时代和环境而变化”。“人们爱山,百看不厌,人们爱海,大海会使你心情宽慰”。彭常安爱《父亲的果园》,爱故乡的泥土芳香,爱曾经印满他足迹的蜿蜒小路。面对故土家园,他常常思考未来社会应有的模样。

在四川美术学院就读时,彭常安学习色彩师从肖连恒、李有行老师,从工艺转入油画后,他随张方震、杜泳樵、王大同等老师学习。因此,我们能从其作品中看到,他自觉沿习了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,画面色块构成强调色彩语言的装饰性,并通过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同类色和互补色,塑造空间和物象,形成视觉明快、色彩明丽、层次丰富的图示语言,注重对光感和质感平面化的刻画与呈现,使其作品具有极强的韵律美。同时,他还汲取了印象派绘画对色彩的强调,以及抽象艺术对情感的表达,将大自然色彩的变化与内心情感相结合。在创作上用色大胆,造型轻松自如,将情绪融入画面中,景随心动,意到笔随。因此,我们处处可见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奔放纵驰横涂竖抹的用笔,那一刻,我们可以从这些有序或无序的笔触中感受到画家内心的情绪奔流。

在《父亲的果园》中,红褐色是主基调,天空被对比色黄绿色占据,卷云状呈现出的果树,虽不似梵高画天空时那般流转规则的用笔,但似卷云般团块的表现手法,笔触轻松自如、大气奔放,将他那份对父亲浓浓的爱融进了画面中,仿佛那份挚热之情像火焰一样喷薄而出、源源不断,又像天空中飞腾的云霞,奔涌而来,令人热血涌动、心潮澎湃。

具象和抽象转换,构建他的精神家园

康定斯基在《艺术的精神》里首先提到“金字塔理论”:“艺术就像一个如同金字塔般的三角形,金字塔的底和顶分别占据艺术的两个对立面,即客观现实和内在精神,金字塔的底端是大众普遍能够认知的客观实在,它代表具象艺术。金字塔顶端代表精神实质,它是艺术家的心声,是抽象艺术的根源。”彭常安在其具象探索的同时,不遗余力的进行抽象艺术的实践,以《父亲的果园》系列为例,就有许多抽象的画面与符号,这些抽象的画面和符号与他具象的《父亲的果园》相映照,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心理变化与他的观察方式、思维方式密切相关,这片果园记忆在童年就印象深刻,如同土地上播下的种子,几十年后,已长成了参天大树。父亲从壮年到老年,几十年在风雨中呵护着这片承载了全家人幸福生活和希望的果园,成为他满满的记忆和艺术创作的源泉。

彭常安用具象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,构建了他精神家园和内心净土。他用中国人崇尚的和谐这一哲学思维去考量他的艺术人生时,这些抽象的语言、具象的形象和蕴含的意象思维,使其作品透过表象而传递给读者充满哲理的思考。由此可以看出,彭常安的作品有以下特征:对真善美的追求,对故乡浓浓的眷念之情,实象与意象的表达传递出的深层思考带给观者以共鸣,使其作品具有更宽泛的内涵。

从其色彩造型语言上来讲,彭常安的画是自然唯美的,又是含蓄抽象的,要选取哪种语言去传递情感,视其心境与物象之共鸣而定。这样的艺术创造使他作品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,充满真情。情感表现上,他的画风沿习了20世纪80年代川美乡土绘画的情结,但又与那批乡土题材对人的刻画所不同。他有意地回避了对人的表现,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故乡故土及其四季变换和时代变迁。画面中虽没有人,却处处体现了生命的气息和人文关怀,彰显出其对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回归田园的向往。

彭常安的画是朴实的,如其人,他说:“我不主张绘画艺术搞得太神秘,艺术不能脱离生活,能给大家带来我最广泛的人生体验和感悟,并用我们所熟悉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,是最好的!”

彭常安描述他创作《屋前》《屋后》时的心情,“我画屋前屋后的绿树成荫、阳光明媚。每次我回来都很激动,而每次离开又都充满惆怅,这是一条上坡路如每个人的人生一样,有理想的人都在攀登,且勇往直前。”天空偏黄的处理,是他对未来希望的向往。

过去,彭常安从故乡的小路走来,带来泥土的芬香。如今,带着成长的喜悦和对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忧思,走在回乡的路上,无数次的离乡和归乡,其思绪都在现实变迁中起伏。正是这种思想的起伏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内质,而令人喜爱。

“一条路落叶无迹,走过我走过你……走过春天,走过四季!”

这是一条路承载了他太多太多情感的人生之路,如同他的艺术之路一样,他会一直满含真情的走下去!

陈荣

2019年10月于玉双大厦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