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 访问量:254079

彭常安

PENG CHANGAN
彭常安

好的艺术源于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

2019-10-19 10:56:15 来源:春雷智库 作者: 彭常安 

编者按:这是刊发在中国网的一篇评论,值得思考。题目做了以下修改。在这个所谓由西方社会主导、引领的消费主义时代、所谓文化多元的时代、同时也是一个思想、文化碎片化的时代。我们许多人忘记了人生的大道、人生关于道德于艺术的深远和宏大,呈现的是肤浅和单薄。急功近利、见利忘义这些非主流的错误观念流行。忘记了科学求真、道德求善、艺术求美的人生使命。关于人生的思考有许多,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求善和艺术求美的价值取向,人生难道只有追求物质?权利和金钱的本质是物质,我们需要心灵和思想的宁静致远、天人合一。这是作者所要弘扬的主题。

正文

近期读钱穆先生的《文化学大义》,钱穆先生对文化系统的阐述入情入理,给人耳目一新,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。钱穆先生认为“文化是指人类生活之总体,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各部门之配合。但扼要分析,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之诸多形态分划成七大部门,我们此刻称之为文化七要素。古今中外各地区、各民族一切文化内容,将逃不出这七个要素之配合。”那么,到底是哪七要素呢?书中指出:一、经济;二、政治;三、科学;四、宗教;五、道德;六、文学;七、艺术。此七要素已囊括了人类文化所能有的各部门与各方面,包含了人类整体文化中所各自具有的地位和功能、意义与价值。由文化七要素我们可以观察到,人类社会对艺术的追求要经过三个层次:物质层次、道德层次、艺术层次。其中艺术层次在社会和人生中凸显其重要性,它是一种向内的追求。这让我想起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如同金字塔由低到高分为五种:生理、安全、社交、尊重、自我实现。而自我实现则是对向内的追求,更深者是对艺术的追求。追求艺术是社会文明的标志。从中华传统国画的精品、到敦煌壁画的艺术造诣、再到文艺复兴的艺术都验证了以上观点。

钱穆先生将人类文化分为游牧和商业文化,以及农耕文化两种。此两者皆属经济关系。人类文化源于经济,归于艺术。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永恒的主题。如果仅摘取钱穆先生文化七要素中的一个观点来解读世界,貌似正确,但不全面。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各成一体。就自然观而言,中华文化受内倾型的农耕文明影响,讲究的是“天人合一”“物我合一”的宇宙观,只有外在的“天”与内在的“人”和谐统一才能有所收获。而西方文化受外倾型的商业文明影响,讲究的是“天人相分”“物我二分”的宇宙观。钱穆先生认为,西方属于商业民族,“商人谋生,只从某部分着想,或卖布匹,或卖器皿,全从外面人所需选择从事”。商人追逐利益,这种商业文化可脱离自然,所以西方文化侧重于把人与自然置于对立面,强调征服自然。关于人本与物本,中华文化重视人文,以人本为主体。这种人本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,充满生机。而西方文化注重物质,在商业文化中,西方人将物质放在首位,重视人与物的关系,重视人与物的创造、追求与占有。分析问题的角度方面,中华文化是整体与系统观,而西方文化是局部和还原论,把一个事物不断分解,非常精准、也非常精致。然而它们各有利弊,西方把整体化解为局部的方法脱离了整体,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而中华文化强调全局观,看问题既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,又要注意局部和个体的因素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社会治理的效果是不完美的,这是历史经验的警醒。这就是中西文化之对比,艺术是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展现,中西文化艺术需要融通,相互学习,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。

GSid19Os6Z1ZoBxBayCfX0Otl1BJV1CBoaWPaJwg.jpg

彭常安先生的作品:西域行 2014年

以上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社会的认知,现我们浅谈中西方文化在艺术上的认知。中国艺术绘画重在写意,包括意象、留白,绘画艺术中的事物并没有科学的标准,深受东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,强调一种意境、境界,呈现出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,比如齐白石的虾图,重在画虾,却未画水,墨迹间的留白,给人以充分的想象,衬托出虾在水中欲动还静栩栩如生的意境。这种水墨渲染的艺术表现形式,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直觉,而其“心物统一”的艺术境界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息息相关。而在西方艺术绘画中,追求的是造型的准确,强调透视、色彩的真实形象,属于写实的艺术表现。意大利艺术家达·芬奇作品《最后的晚餐》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,构图和谐生动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神态、肢体动作有的惊恐、疑虑,有的愤怒、激动,真实自然,画面生动,运用宗教题材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这一紧张不安的圣餐场面。

FLn0UUypa9kouENqqO6ypunZB0efFQpk9U5BCuip.jpg

“锦绣文章江山助”,这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观点。人类在改造大自然时是伟大的,但在地震、飓风、火山喷发、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前又是渺小和微弱的。因此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。恩格斯曾经警告过我们:“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,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,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。”所以,守护好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自然,我们应该呵护和珍惜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言: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。”将天、地、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、阐述出来,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种观点仍旧绵延了古时的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。中国传统的国画秉承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的历史观念,强调人与自然,人与社会大群,人与人之间的和谐,其魅妙之境在于艺术家赋予客体物的主体性精神的创作与表达,艺术家将客观物体铺设于人文情景之中,不断探索和解密艺术个体、自然景观、人文关怀三者之间的关联属性。而西方油画也强调自然之美。由此,中西文化与艺术有共性的一面,也有独特的一面,这种独特性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。

​ 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,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讲,延绵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为艺术服务、传承好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艺术理念、在新时代中央号召美丽中国建设、乡村振兴建设中用艺术抒写植根于大地的情怀,这情怀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艺术画卷。观察新时代的视角是现实主义介入当下艺术力量的体现。我希望每一位画家的作品尽量保留意象和自然风景的时代特征,保持一种敏锐的直觉,保持绘画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观照。身为画者,热爱观察,善于观察,在观察中体会人情世事、社会变迁、表达出“实时”性的展示对现实的尊重,对自然、对生活的敬畏。在创作中,我们要以一种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去观察、去研究、去反映时代,既表现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相融,又凸显中华文化特色;讲好中国故事、展现美丽中国、涵养文化自信,这是艺术的使命与责任、也是艺术的初心与未来。要通过作品直指历史与现实,既展示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与社会,又展现平和宁静、自然朴素的锦绣山河,体现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。

m7dJijMdg5sFY0DQOThtZYk0tFU1xoR3kfMfjtGI.jpg

彭常安先生的作品 垂柳睡莲 2013年
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特色。“乡愁”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家乡自然万物的深情怀念。我希望这份深情可以从心里汩汩流淌到用艺术展现我们的情怀,再用手指汩汩流淌到艺术天地的画布上。这些年,我创作的题材从《父亲的果园》到《家珍河》,从《守望尘世》到《梦里桃乡》……在每一幅画当中,我都努力试图体现对土地、水、大自然、大自然中的人民的情谊和敬意,对田园牧歌的向往,对文化的寻根,对返璞归真、天人合一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情怀的追求。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时代呼唤。

新时代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,科学求真、道德求善、艺术求美,我们在实现了站起来、富起来、强起来的巨变后,要实现“富而好礼,”就需要道德和艺术的涵养,这是人类对文化和艺术的永恒追求。

返回顶部